颅内肿瘤
2023-09-23 11:18:22 作者:不眠鸟 文章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150
颅内肿瘤有原发与继发之分。原发的颅内肿瘤来源于颅内的各种组织,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常见的有以下数种。
1.来自神经上皮的肿瘤有胶质母细胞瘤、星形胶质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
2.源自脑膜的肿瘤脑膜瘤、脑膜肉瘤等。
3.源自神经鞘膜的肿瘤听神经鞘瘤。
4.来自垂体前叶的肿瘤各种垂体腺瘤。
5.来自血管组织的肿瘤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
6.先天性肿瘤颅咽管瘤、脊索瘤、生殖细胞瘤、皮样及上皮样囊肿等。
7.来自颅骨的肿瘤骨瘤、骨软骨瘤、纤维瘤、巨细胞瘤、成骨肉瘤等。
8.颅内肉芽肿由细菌、霉菌、寄生虫等所致的各种肉芽肿。
9.继发性颅内肿瘤由全身各脏器的原发性肿瘤转移入颅内者。原发的颅内肿瘤占全身所有肿瘤的2%,在各系统的肿瘤中居第11位,仅次于胃、肺、肝、食管、乳腺、直肠、结肠、胰腺、膀胱及鼻咽部。在儿童它所占的比重更大,约为全身肿瘤的7%,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二种儿童严重疾病。男性患病多于女性,但在儿童性别差异不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年龄小于2岁及大于60岁者较少见。颅内肿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它与细胞染色体上存在着癌基因及后天遭受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多重打击因素有关。颅内肿瘤的生长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扩张性生长,肿瘤长成球状或块状,与周围的脑组织有较清楚的分界,以压迫脑组织为主要表现。
②浸润性生长,瘤细胞的活动性较强,浸润并破坏邻近的脑组织,引起脑的破坏性症状。
③多灶性生长,瘤的起源不限于一处,可在多处同时或先后生长,以多灶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各种肿瘤在颅内的分布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但总的来说以大脑半球的发病机会最多,其后依次为蝶鞍及鞍周区、桥小脑角、小脑、脑室及脑干。脑瘤的起病有多种方式:
①缓慢发展的神经功能障碍,如一个肢体的肌力减弱,进行性的偏身感觉障碍、神经性耳聋、进行性的视力减退等。
②以反复发作的抽搐起病。
③急性起病,如突发的脑疝或卒中样起病,主要是由于肿瘤发生出血、坏死、囊变等的结果。颅内肿瘤引起的症状有两大类:其一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另一为局灶性症状,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邻近脑神经组织所引起。常见的有下列几类:
1.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发作约40%~70%的大脑半球肿瘤有此症状,特别以额、顶、颞叶的肿瘤为多见。
2.意识障碍如嗜睡、昏沉、呆滞、昏迷等。
3.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一个或多个肢体的无力、瘫痪、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等。
4.进行性感觉障碍有偏身感觉障碍、深感觉及辨别觉的障碍。
5.各脑神经的功能障碍如嗅、视、听觉的减退或消失,视野的缺损,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运动障碍,咬肌瘫痪萎缩、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声音嘶哑,舌肌运动障碍萎缩等。
6.小脑症状如行走不稳,坐立不能、共济失调及轮替动作障碍等。各种肿瘤由于部位的不同可只引起上述症状中的一部分,组成不同的综合征。凭这些综合征临床医师得以初步判别出肿瘤所在位置。颅内肿瘤的诊断应包括定位诊断与定性诊断两部分。除从临床所采集到的病史与体检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外,需依靠多种辅助检查。颅脑X线摄片对肿瘤压迫、浸润所引起的骨质破坏,颅内压增高,鞍区骨质变化,病理钙化等提供信息;颅超声波探测与脑电波描记对大脑半球肿瘤的定侧有助;采用造影剂增强的CT扫描或MRI对颅内肿瘤具有很高的显示率,为目前应用最广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法。脑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并可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对肿瘤的定性诊断亦有帮助。治疗颅内肿瘤应以手术切除为首选。良性肿瘤位于手术可到达的部位,应争取作全切除,以达到彻底根治目的。如瘤的部位深在,全切除有困难时,作次全或部分切除亦可取得疗效,残留部分可作立体定向γ刀治疗。对恶性肿瘤虽彻底根治尚不可能,但也应尽可能地多切除瘤组织,便于术后进行放射治疗、γ刀治疗及化学治疗。对于位于脑干、丘脑、丘脑下部等重要区的恶性肿瘤估计手术不能切除者,可考虑作脑脊液分流手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继以放射及(或)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可用60钴、直线加速器或高能量X线机以及电子束等。肿瘤剂量为30~60Gy(3000~6000rad)。对于化学治疗许多抗癌制剂都因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而归于无效。目前适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药物不多。临床上较常用的有:双氯乙基亚硝脲(BCNU)、环已亚硝脲(CCNU)、甲基环已亚硝脲(Me-CCNU)、甲基苄肼(procarbazine)、博莱霉素(bleomycin)、阿霉素(adriamycin)、长春新硷(vincristin)、鬼臼26(VM2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