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教程 > 网络热点 > 如何评价《大清相国》这本书?

如何评价《大清相国》这本书?

2023-10-08 13:43:01 作者:不眠鸟 文章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167

整本书非常吸引人,我看的非常快,陈廷敬为人谦虚,做官清廉,处事有余地,对朋友宽厚,对朝廷衷心,对贪官污吏狠心,在朝廷当官几十载,可谓也是起起落落,慢慢看透官场,看透为君之道,卫大人教他“等”,岳父教他“忍”,自己悟出“稳”,被逼出“狠”,媳妇点醒他“隐”,可谓官场精髓,陈廷敬一生为天下百姓,为当朝皇上,不曾做过愧对百姓之事,皇上称他“完人”,可见对他的敬爱,文章最后写到陈廷敬问媳妇树上什么鸟在叫,看到这里我不禁哈哈大笑,痛快。

哈哈,刚看完,心中还是挺痛快,愚见。

“禀钦差大人,这个村子十六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论男女,都能背诵《圣谕十六条》。”

评价《大清相国》,可以从两个维度:主角陈廷敬和作者王跃文。

纵观全书,会给人感觉人事多于实事,为人之道多于处事之法。一方面,选择陈廷敬也许本来就和王跃文的秘书出生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一向追求的反求诸己吧,无论干了什么事情,重要的是内心的觉悟。

先问三个问题:陈廷敬是什么人?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陈廷敬天生聪颖,即便不是书中所写本可连中三元,也是万中无一的人中俊杰(张居正当年号称张神童,也是被考官人为设了障碍,而同时代的唐寅就没这么好运气,当然,反面例子还有苏东坡,可见挫折教育很有必要)。

陈廷敬从哪里来其实更为重要。

陈廷敬祖上世代经商,相比较于大多数其他读书人,他首先摆脱了了金钱的束缚,在对钱的态度上,一开始就高于常人。同时作为晋商之后,从小对经商及权钱关系的耳濡目染,也为他准备了一份经世之才。

最后,陈廷敬几乎走了后人眼中的一条完美的人生轨迹,即,他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基本上决定了他要到哪里去。作为一个典型儒生,立功立德立言,至君尧舜青史留名自然是他的追求,同时作为大户商人之后,家族的基业长青自然也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而这两件事,他都完成的几近完美。其个人成就自然不用说,其后人在共和国还能在政商两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单凭这一点,他也不输曾文正啊。

最后回到小说本身,作者给我们勾画出的世界不敢说能还原当时的官场,但是他在地方政府里见到的宦海风云却是货真价实的,至于哪里写古,何处喻今,不妨把这部小说比成国画,看山看水凭读者境界了。

高铁上手机打字,想到一出写一出,有点乱。

《大清相国》这本书来自我一个挚友的推荐,这本书写的是清代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官场上所作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

康熙时代,不乏能力佼佼者,然而与陈廷敬同时代的多数大臣即使曾经叱咤风云,位极人臣,如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辈,然而宦海浮沉,少有善终。

书中人物特色鲜明,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乃是本书的主角陈廷敬,如果要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会是:清官、能干、智慧。人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书中陈廷敬多次因其弟陈廷统的不当行为被人也要挟,妥协随可就其弟,却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不妥协随保全胸中大义,却极易得罪人。然而每每这种情况,他总有办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另辟蹊径。高士奇以陈廷统贿赂之事要挟,陈廷敬暗示他对高士奇以假字画赠康熙欺君犯上;后来陈廷敬所举荐的刘相年得罪众人,又将妓院改为学堂引得皇帝大怒,眼看着就要迁怒于陈廷敬,他却筹划将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等人一举推翻。这些之所以使我印象深刻,是因为身边大多数人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免得罪人而被孤立,像陈廷敬这样一个清官,被康熙皇帝称为“完人”,即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能把事情办好,必然具有大智慧。他用了几十年才参透做官的诀窍,“等、忍、稳、狠、隐”。“等”字是陈廷敬的恩师、山西同乡卫向东告老还乡之时送他的,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急则生变,特别是在官场,重要的是等待恰当的时机;“忍”字是他的老丈人李祖旺先生所送,陈廷敬少年得志,处官场时间巨长,不如意事常八九,很多时候忍住了便能少惹事,少得罪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稳”字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狠”字是他几十年之后总结出来的,却是羞对外人言,最后也是这一个“狠”字让他一举推到了四位权臣;“隐”字是月媛点醒他的,官场少有大臣能够全身而退,一方面皇帝怕大臣功高盖主,另一方面要考虑权力的制衡。能够急流勇退也是需要大智慧。

明珠一开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中他有如鹰一般敏锐的眼睛,后来的他是一个笑面虎。明珠固然是有才干的,且相对于索额图更为沉着冷静,在一开始二人分别从明处、暗处寻找陈廷敬时便已有所显露,他仅凭月媛父女在科场外的表现便已察觉这二人与陈廷敬有关,后来为避免陈廷敬先被索额图寻到,便又派黑衣人去混乱局面。顺治皇帝眼光也是极其敏锐的,曾评价陈廷敬“不为能臣,必为大奸!”,并当面警醒明珠这句话也是送给他的。一语成谶,后来明珠果然独揽大权,表面笑嘻嘻,宽容大度,似乎是一个能臣,背地里却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暗地里操纵地方官的奏章,实为大奸。

索额图与明珠资历相当,在书中一同出场,一同被整倒,然而二人性格相差巨大。相比于明珠的睿智冷静,索额图似乎一开始便有些愚蠢,他被明珠玩弄,不会为人处事,这也是其父索尼所担心的地方。后来权力日益变大,脾气也极为暴躁,这主要体现在其与高士奇的关系之中,他对高士奇经常极尽侮辱,却也会护着他,如同主人护着自家的狗。

高士奇的一生颇为传奇,屡试不第,却被看中入宫当差。后来凭借一手好字被康熙看中,竟也能称为皇上面前的红人,被赐予宅邸在宫内居住。这个人很聪明,但却是一种阴暗的小聪明,他在陪康熙读书之时打听皇上近期在读的书,以便被问到时对答如流;他擅于谋财,与小人同乡一同图谋不义之财,在京城犯天花时以便宜的价格占人宅第;他胆大包天,竟敢多次送皇帝以假字画假古玩;他曲意逢迎,尤其是在索额图面前,奴才嘴脸显现无疑;对待下人,又摆出一副高高居上的姿态,肆意辱骂,或许是把别人对他的不尊重重又复制了一遍。

对于书中的其他人印象倒不是很深,就姑且写到这里了。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读了快一半了,只是《万历十五年》读起来让人很压抑,不如《大清相国》这般酣畅淋漓,我想可能是因为《万历十五年》中张居正改革失败,万历皇帝尸位素餐,申时行平平常常吧,整体给人以一种无力感;相比之下,《大清相国》中陈廷敬一路下来遇鬼杀鬼,遇神杀神,似乎所有困难在他的手中都迎刃而解。暗自搓手叫好之余不免顾虑作者是否有意如此塑造人物?同样纳闷的在于陈廷敬自开场时便一副愤青模样,为同时参加考试的人鸣不平,是一个敢于和官府叫板的人,何以短短时间内就能“等、忍、稳”这般老成?此外,似乎书中提到陈廷敬是一个“少年老成”的人,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很喜欢“少年老成”的人呢?

20170831 读《大清相国》

行家一出手,立马知道有没有

没有摘抄,只有笔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很多令人想要拍桌子叫好的段落,不是因为语言有多讨巧、词藻有多华丽,而是情节精彩,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厚厚的一本书里很少有哪句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金句,但组合起来就是让人酣畅淋漓。

读书读到哪里,常常会把自己代入到书中。

看着陈廷统一次次被恶人设圈套欺骗,连累陈廷敬时,简直被气到原地爆炸,脑子是好东西,希望你也有。

看着皇上明明心里明镜似的,却仍然要冤枉肱骨之臣,甚至被奸佞小人利用,尤其是底下臣子揣测圣意,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说了真话还要被误解、诬陷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感叹,封建君臣观念真的害死人,就算是一代明君也无法成为完人,不平等的关系让社会发展都迟滞了好多年。

高士奇这样的小人真是懒得说哦,就凭这一手好字混了个“高管”,不知道学习进修自己也就罢了,仅有的那点小聪明全用在讨好皇上、算计皇上字画上了,这一辈子再长又能有什么大出息。

看到张英在皇上面前替陈廷敬说好话,心里也很有感触。陈廷敬所作所为确无差错,只是让皇上没了面子而已,碰巧张英也是个难得的好官,自是不会为了皇上一时开心而颠倒黑白,搬弄是非。说起来,二人并无深交,不过是同为两袖清风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冥冥之中有些惺惺相惜罢了。

我上网百度了张英,官场一生也可谓是几经沉浮,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也曾经因为教习庶吉士不严被连降三级,但所幸,62岁那年被康熙提拔至相位;64岁那年以衰病再次乞休致,被允准以原官致仕;72岁那年在家中病逝。

看着这个好官也得了善终,我心里安稳的不得了。这是一条不在书里的线,包括度娘还给我看了六尺巷的故事,哦原来六尺巷的张英就是这个张英。

陈廷敬这一生,是真正当得起所有荣誉的。他从未为自己谋过分毫私利,靠真才实学得到了相国之位。他不去讨好皇上,揣度圣意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差事,也不做沽名钓誉的事,不为了场面功夫劳什子力气,就是一心一意做对百姓好、对国家好的事,至于其他的什么也不想。真的,有这样的官,是天下苍生的福气。

所以我没有去百度陈廷敬的生平到底如何,我也不想知道他的结局。书里的结局真的好的不得了,老爷子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一辈子,总算没有“晚节不保”。功高震主的臣子很少能有真正光彩的下场,即使皇上打算给自己留个宽厚仁德的名声,也愿意念旧情,做足场面功夫,但其实他人心知肚明,而且心里也骗不过自己,终究是要留下郁结的。

王跃文,真的是厉害,本来这种也没有爱恨情仇做调味料的故事该是枯燥且乏味的,但大清相国真是读上了就停不下来,虽说陈廷敬这一生本就跌宕起伏,但若不是在王跃文笔下,我未必也会好几次读到夜里两三点还没有任何困意。吃了闺蜜一剂安利的我忍不住要再安利下去。

《大清相国》,王跃文著,你值得拥有。

一周的时间读完《大清相国》,掩卷后思绪颇多。在各行各业要做到顶级都不容易,官场自古阴风暗雨,无论王跃文如何倾注他的喜爱,真实的陈廷敬注定是个极有城府、极有韬略、极有手腕又极有运势的人。

一、聪明智慧卓然众人

陈少年得志,聪明异常。这是所有出色人必备素质。没有智商作保,走不了多远。陈以文才被赏识(卫向书爱才惜才),得以入皇帝朝堂法眼,并免去年少刚直所惹之祸。

二、宏远微深,兼得圆融

陈扶摇而上被皇所赏,无不因其查办几起重案要案,故有能臣干臣美誉。书中提到,京官不理地方事务,易失察。但陈不同,他既有高层的宏谋远略,又有晋商之后的察微探奇。他善于私访民情(山东微访),长于周旋应对(铜钱案),巧设计谋引人出洞(云南案),故而总能发人之所未见,摒去了一般京官的失察拙粗。

三、绸缪于后,暗韬于胸

本书最后极为精彩。陈用连环计先后扳倒了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却并没有引起皇帝的猜忌,因为都是他暗中怂恿,在几个人之间相互挑拨,并没有明面出现。突然想到之前有一段,陈因为一个有敌意的大臣倒了,避免被人认为是他出手,就告老辞官了。在朝堂的进退,就是既要达到目的,又要全身而退,所以起伏就不可避免了。

四、机缘运势,不可不信

陈屡遇贵人,卫向书赏识他救他,李岳父保他宽宥他,等忍之道存之。及后,他以功勋品格得皇帝欣然,才能不断进阶升腾。越努力越幸运,此之谓也。

反观其弟庭统,其友张汧,或缺清醒头脑,或乏于周游应对,难有胜果,还总是被各种惦记和算计。智商情商不够就不要游戏官场,切之。

舅舅看完说这本书好,推荐给我,过了一学期才看,这会放了寒假才看,看的很快,白天去医院实习,晚饭后看。舅舅三个月看完的,哈哈哈,跟他一比,觉得看书速度还是比他快的。

这本书,我没有先查书评,直接拿来就看的,最近看芝士回答多,就想到这本书了,刚看完,顺便回答一下。

刚开始描写陈敬时,我觉得他就是一个书呆子,刻板,教条主义,而且冥顽不灵,一般这种人在生活中是过不好的,书中也是。莫名其妙的被人拉下水,遭人陷害,但吉人自有天助,化险为夷了。这时的他,还不懂政治,是一个刚入世的毛头小子,直到他被牵扯进命案,遇到他的第二任老丈人。书中对他这个时期的描写,用八个字来描述,云淡风轻、波涛暗涌。

慢慢的经历的多了,加上周围人的指点,他不自觉的受到影响,也变得变通不少,等,稳,忍,狠,隐,这些阶段也慢慢显现,看着看着就能感觉到这几个主线。提点的很恰当。

看到最后,描写到陈廷敬已经独揽大权,处境危险时,我替他捏了一把汗,还好有他老婆的即时提醒,这段写的妙。

总之这本书作为一本小说,写的很好,情节波荡起伏,人物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坏人很坏,例如高士奇,有戏剧的效果,好人很好,例如陈廷敬。

神作!今天经历了股灾,网上各种评论,不及书中万一,回忆起书中铸钱一案,简直历历在目,一针见血,各种桥段不知道是有心或者无意,完全就是写的当世嘛,无论何种人当道,终归是上行下效,身不由己,后悔在年轻时没有读这样的书,对社会、官僚、梦想道德等等名词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如果早读十年,何至于如此!

书的情节很散,小高潮很多,但是缺乏主线,全书凭着沉稳的文字功底抓住读者,很多地方值得细细推敲思考。读书就是重塑自己的三观,这话不假,这本书尤其如此。官场小说,说尽人心诡谲复杂。

山西读书人陈敬,顺治赐他一个廷字,廷敬廷敬,各中含义一看便知。世间有很多聪明,好多事换个角度也许大不相同,好多人也不便评说。清官不一定比贪官高尚,有些大贪贪的不是钱财,恰恰是与野心相配的权名;贪官也不一定是罪大恶极,也许是世道如此,被逼无奈。皇帝看待某一事的态度可能并不由这件事情本身决定,虽然陈廷敬一直宽慰别人:“黑的不会变成白的。”可是,在皇帝哪里,黑的却会变成灰的。《琅琊榜》里梅长苏曾说他们那个梁帝只关心自己的江山社稷是否稳固,而不管黎明百姓的死活。私以为,梁帝的做法未必有错,皇帝要保证天下不出乱子,就要制衡各方,可偏偏制衡之术最见不得人。大臣欺下瞒上,皇帝心里明白,却偏偏不能严办,只因他还用得着这些人。只要这些人还有用,多大的罪责都参不倒他们。即使将来一日这些人不顶用了,也不能赶尽杀绝,还得顾着后世的名声。

至于感情之事,王先生着墨甚少,临了一章最值得玩味——忽听得一个女人说到:“老相国辛苦了。”我猜,这个女人便是当年和着琵琶唱歌答谢陈廷敬的梅可君。两人的感情微妙地恰如刘和平先生笔下的孟苇和小妈,发乎情,止乎礼。

“西风起,黄叶坠。寒露降,北雁南飞。东篱边,赏菊饮酒游人醉。急煎煎zhan声出处催,檐前的铁马声儿更悲。阳关衰草迷,独自佳人盼郎归。芭蕉雨,点点尽是离人泪。”梅可君唱的是淑贤,是美人迟暮,更是廷敬。

感觉写的太直白 相较二月河 作者功力差的不少

刚看完来芝士回答看看其他朋友对此书评价

康熙评价陈廷敬“几近完人”我个人也认为如此。

做人要像陈廷敬学习,保证大方向上的正确,有原则有底线。那么即使在小细节上出现错误也是可以原谅改正的。

陈廷敬宅子在山西晋城,已开发为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机会定会去参观。

任何时代、任何圈子都是一样的。

如何自由自在自得自乐自给自足自保自好过好这一生,才是人生最需要思谋策划的最重要的主题。

用了一天多的时间读完,是否是真实历史暂且不说。主要是因为陈廷敬的一生各种主角光环啊,出身富二代、聪明又努力、重点是还懂得隐忍和收敛,宽大老成、几近完人,是少有的能够善始善终的股肱之臣啊,,陈廷敬大概就是王跃文心目中的“清官、好官、能官、德官”。

个人感觉,太顺利的人生,领悟总是不够深刻,正如陈廷敬,铜钱案、云南、山东钦差之行,总能逢凶化吉,当然也得是人家有智慧、有手段。但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所敬仰的,要么是真的高到够不到的大神,几率很小,比如乔布斯、巴菲特、李嘉诚等大神,要么就是身处同一平台但靠着脚踏实地路子越走越宽的某个小学同学,陈廷敬两者都不是,陈的段位在我们之上,但又不至于仰视的位置。相比之下,大概小学同学的经历更能带给我们触动。

刚好看完了这本书,大概梳理一下:少年科考案、山东查富伦捐钱粮事件、山西查百姓捐建龙亭事件、彻查铸铜钱之事、云南查库银亏空案、皇帝南巡等一个个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联全文。

此外,陈廷敬有几点特殊之处:一是少年成名历经挫折,幸甚未走唐伯虎、方仲永之覆辙;二是陈百年以来为经商世家,家境殷实,岳父在京城也有资产,基本不缺钱,做官贪腐的可能也小了;三是陈遇到了好的领导牛逼的人生导师,康熙理解陈屡次宽恕陈,还特地召回他,对他是真爱,此外他的岳父和卫向书在当时也算牛人,对他指点也令他受益匪浅;四是媳妇贤惠家里事情基本不用操心,原配在山西老家照顾老人小孩,更有月媛和珍儿一文一武,协夫左右;五是小说中陈的主角光环太多了[呲牙]

这本书是男神推荐给我的我得好好答。

评价陈廷敬,康熙老爷子的话最为适当,“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伴君如伴虎,能得到皇帝“完人”的评价此人为官做人之道真值得仔细品味。

先说考官之路,墙裂推荐高考考研考CPACFA司法保代的胖友们拜陈考神,沾沾福气。陈廷敬14岁时第一次参加府试即名列第一,19岁参加乡试名列第一,20岁参加会试名列第一,殿试时,顺治皇帝深深赏识其才华要点他做状元,但由于其老师担心他树大招风招人嫉恨劝解皇帝最终只给了进士身份,不过真名士自风流,区区状元身份咱陈相国不care。考场上的陈廷敬无往不利从未失算,说是文曲星下凡完全不过分,其后更是多次在翰林院内部考试中名列第一,并任“经筵讲官”,即“帝师”,康熙帝幼时,24岁的陈廷敬被顺治皇帝选中任其老师带他一起读书,这个习惯保持了几十年,直至康熙晚年他还经常为康熙进讲。比如在明珠把持朝政鸡犬不宁时,心机的老陈给皇帝老头讲解<君子小人赋>,利用讲课的机会讽刺只手遮天的大臣将其拉下马。

吃饭去了,代更。。。

全书其实是一本官场小说,教你怎么做官的,更准确的说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的官场生存之道。在体制内呆过的人才看的懂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全书五个字贯穿其中,很明显才是主题。五个字分别是 等、忍、稳、狠、隐。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血气方刚,出生牛犊不怕虎,老想着伸张正义,却不想社会复杂、人心险恶,所以忍和等以及稳极其重要。对于一个人年迈之人来说,圆滑过头、过于世故,变得胆小怕事和贪恋权力,所以狠和隐极其困难,却又是封侯拜相不得不做的。如果记住这五个字,算是看这本书有所收获,否则真的就是白瞎了这本书。

不适合阅读,适合就着单田芳听。

看完全书,最大的感觉是陈廷敬是知进退,会来事,明得失。做到了这几点,再胸怀报国志,想不成功都难。

周末看完了。觉得没二月河写的好。虽然它写的是大臣,但主宰他们的不就是康熙吗,相当于另外一个角度写康熙而已,所以可以于二月河的对应小说之间比较。

王跃文写国画就有美女猛追主人公,主人公运气超好这种武侠小说式yy,这本清朝小说也是这套路。

总之,此书过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