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怎么变法的?
2023-10-24 09:53:45 作者:不眠鸟 文章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124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本来是卫国人,出身于贵族之家。他从小就十分好学,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刑名之学非常感兴趣,曾经在魏国的相国公叔座家当过几年小官。
虽然魏国国君对他很好,但是他感到魏国当时力量太薄弱,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当时,秦国为了成就霸业,在各国招募人才,秦孝公声称,要是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
这样一来,秦国招徕了大量的人才。在魏国的商鞅听到这一情况,也前往秦国。商鞅到秦国是通过别人的介绍而去的,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
一开始,秦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秦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商鞅又去向秦孝公说了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兴致。但是第四次,商鞅给秦孝公谈以强国之术治理国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都不觉得疲劳。
秦孝公为商鞅所说动,决定在国家里实行变法,改变原来的方法,推行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任命商鞅为国家的要官。
要改革就要触及各方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达官贵人。有许多大臣就在秦孝公的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这下子真是为难了,从道理上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都是非常精彩的,他愿意实行;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得罪了这么多的大臣,国家就不稳定了,他又不敢实行这种变法。
他心里没了主意,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那么哪一套法是使得国家富强起来的?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法,只有变法适应时势的发展,国家才能兴盛,才能成就我们的霸业。”
秦孝公觉得还是商鞅说得对,就坚定了他的变法决心,商鞅的变法于是得以执行。
商鞅的变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个组,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着受惩罚;再就是鼓励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实行重农抑商制度;第三是鼓励在军事上杀敌立功,军队中官位大小的任免,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功绩有多大。
他的法是好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麻烦。新法执行起来有不少不方便的地方,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初商鞅没有考虑到的,就是当官者的犯罪问题。按照新法,若是犯罪,大臣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论处,但是做起来难度太大。
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罪,执法的人员犹豫起来,商鞅面见秦孝公说:“现在老百姓中存在着一些执法不严的情况,就是因为上面不能很好地遵守。
现在太子触犯了法,要是大王能大义灭亲,处罚太子,那么老百姓就一定会心服口服的。”
但是考虑到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是不能处罚的,他们就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处罚他的老师们。于是就以他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做替罪羊,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许多字。
老百姓知道这事后,无不欢欣鼓舞,新法执行得非常顺利,秦国的力量大增,国力雄厚,人民安居乐业,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所向披靡。
秦孝公对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一种重要的官位。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兵不堪一击。秦军接连攻下敌人多个城池,最后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将都城也攻下。
商鞅凯旋,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15个城市封给了他。商鞅原来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